调控猕猴桃耐热性遗传机制揭示

访问次数:24  发表时间:2025-08-20

视觉中国供图

记者8月18日从安徽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园艺学院教授汪松虎团队成功揭示了调控猕猴桃耐热性的遗传机制。这一成果为猕猴桃耐热性的遗传改良以及耐热新品种培育开辟了一条高效路径。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享有“水果之王”的美誉。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胁迫已成为制约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典型的温带果树,绝大多数猕猴桃品种对高温较为敏感,在高温环境下常常出现叶片卷曲、光合作用受抑制以及果实品质下降等问题。不过,野生种毛花猕猴桃中的部分株系却展现出显著的耐热性。长期以来,猕猴桃这种表型差异背后的遗传机制一直未被揭晓。

为了探究其中奥秘,科研人员筛选出两份耐热性差异明显的猕猴桃材料。研究发现,在耐热性较好的材料中,编码分子伴侣的基因不仅表达时间更早,而且表达量也更高。

随后,科研人员将这两份材料进行杂交,对杂交后代植株的耐热性表型与基因组上的DNA变异展开关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编码叶绿体蛋白EGY3基因的上游存在一个自然变异。正是这个变异,使得EGY3基因在热胁迫情况下能够高表达,进而促使叶绿体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作为植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能够促进分子伴侣的表达,从而提高植物的耐热性。

实验数据表明,多个不含有该自然变异的猕猴桃品种,对热胁迫都极为敏感;而含有该变异的品种,耐热性则相对更强。最终,科研人员借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确认了这个DNA自然变异就是调控猕猴桃耐热性的关键遗传密码。

汪松虎说:“这项成果不仅对猕猴桃的基础理论研究有所助益,还能针对现有栽培品种的耐热性状进行定向改良,加快新品种的培育进程。”

科技日报讯 (记者洪敬谱)

Copyright © 200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4004284号
主办单位:福建运盛青年基金会 电话:0591—87532781/87532925 地址:福州市东大路73号东湖大院 邮编:350001 技术支持:影创企业